CUSTOMER DISPLAY

遇到“你”最好的时光才开始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知识科普

肠道菌群失调什么原因造成的

发布时间:2025-03-06 15:17:21

肠道菌群与天气.jpg

肠道菌群失调是指肠道内正常菌群的种类、数量和比例发生改变,导致微生态平衡被破坏。其成因较为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饮食因素

高糖高脂饮食:长期摄入过多的糖和脂肪,会为有害菌提供更适宜的生长环境,使其大量繁殖,抑制有益菌的生长,打破菌群平衡。例如,经常食用油炸食品、甜品等高糖高脂食物的人群,肠道内的有害菌如厚壁菌门的比例可能会增加,而有益菌如双歧杆菌、乳酸菌等数量则可能减少。

膳食纤维摄入不足:膳食纤维是肠道有益菌的 “食物”,能促进有益菌生长繁殖,帮助维持肠道正常蠕动,减少有害物质在肠道内的停留时间。若膳食纤维摄入过少,有益菌就会因缺乏营养而生长受限,导致肠道菌群失调。

饮酒:酒精会对肠道黏膜产生刺激和损伤,影响肠道的屏障功能,使肠道内的细菌更容易进入血液循环,引发炎症反应。同时,酒精还会改变肠道内的酸碱度等环境因素,不利于有益菌的生存,从而导致菌群失调。

疾病因素

肠道感染: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原体感染肠道,会直接破坏肠道菌群的平衡。例如,霍乱弧菌感染可导致大量肠道正常菌群被抑制,引发严重的腹泻等症状;轮状病毒感染也会影响肠道微生态,导致菌群失调。

免疫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炎症性肠病、类风湿关节炎等,患者的免疫系统会错误地攻击自身组织,包括肠道黏膜和肠道菌群,影响肠道正常的免疫调节功能,导致菌群失调。

恶性肿瘤:肿瘤细胞会释放一些细胞因子和代谢产物,影响肠道微环境,同时肿瘤患者常伴有营养不良等问题,也会改变肠道菌群的组成。此外,肿瘤治疗过程中的化疗、放疗等手段也会对肠道菌群产生破坏作用。

药物因素

抗生素使用:抗生素在杀灭病原菌的同时,也会无差别地杀死肠道内的有益菌,导致肠道菌群的种类和数量减少。长期或不合理使用广谱抗生素,这种破坏作用会更明显,容易引发肠道菌群失调,甚至可能导致耐药菌的产生和繁殖。

质子泵抑制剂(PPIs)使用:PPIs 通过抑制胃酸分泌来治疗消化性溃疡等疾病,但胃酸分泌减少会使胃肠道的 pH 值升高,改变肠道内的酸碱环境,影响细菌的生存和繁殖,从而导致肠道菌群失调。

其他因素

年龄:随着年龄的增长,肠道的生理功能逐渐衰退,肠道蠕动减慢,消化液分泌减少,这些变化会影响肠道菌群的生存环境。老年人肠道内的双歧杆菌等有益菌数量通常会减少,而有害菌如肠杆菌科细菌等可能会增加。

精神心理因素:长期处于焦虑、抑郁、压力等不良精神状态下,会影响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功能,进而干扰肠道的正常蠕动和消化液分泌,改变肠道微生态环境。应激状态还可能导致肠道黏膜屏障功能减弱,使肠道菌群更容易发生移位和失调。

生活习惯:长期熬夜会打乱人体的生物钟,影响肠道的正常生理节律,进而影响肠道菌群的平衡。缺乏运动则会导致肠道蠕动减慢,食物在肠道内停留时间延长,容易产生便秘等问题,为有害菌的滋生提供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