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STOMER DISPLAY

遇到“你”最好的时光才开始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知识科普

肠道微生态-肠道菌群与心血管疾病

发布时间:2025-01-08 14:00:59

1d0250f9c702f946b2ee3bb0745ad81d.jpeg

肠道菌群影响心血管疾病的机制

代谢产物介导的影响

短链脂肪酸(SCFAs)的作用:肠道菌群发酵膳食纤维产生 SCFAs,主要包括乙酸、丙酸和丁酸。丁酸能够增强肠道屏障功能,减少脂多糖(LPS)等有害物质的移位。乙酸和丙酸可以进入血液循环,对心血管系统产生影响。例如,丙酸可以通过调节肝脏脂肪酸代谢,降低血液中甘油三酯和胆固醇的水平,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

氧化三甲胺(TMAO)的产生:肠道菌群可以将食物中的胆碱、磷脂酰胆碱和左旋肉碱代谢生成三甲胺(TMA),TMA 在肝脏中进一步氧化生成 TMAO。TMAO 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它会促进血小板的高反应性,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同时,TMAO 还能调节胆固醇和胆汁酸代谢,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例如,在临床研究中发现,血液中 TMAO 水平升高的人群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明显增加。

胆汁酸代谢的调节:肠道菌群参与胆汁酸的代谢过程。胆汁酸可以反馈性地调节肝脏胆固醇代谢。肠道菌群能够将初级胆汁酸转化为次级胆汁酸,改变胆汁酸的组成和功能。一些次级胆汁酸(如脱氧胆酸)可以激活肠道内的法尼醇 X 受体(FXR)和 G 蛋白偶联胆汁酸受体 1(TGR5),通过调节脂质和葡萄糖代谢,影响心血管健康。例如,激活 TGR5 可以促进能量消耗,改善代谢综合征相关的心血管危险因素。

炎症反应的激活

肠道菌群失调时,有害菌增多,如肠杆菌科细菌,它们产生的 LPS 等成分可以激活宿主免疫系统,引发炎症反应。LPS 通过与宿主细胞表面的 Toll - 样受体 4(TLR4)结合,激活核因子 - κB(NF - κB)信号通路,导致炎症因子如白细胞介素 - 1(IL - 1)、白细胞介素 - 6(IL - 6)和肿瘤坏死因子 - α(TNF - α)的大量产生。这些炎症因子会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和功能障碍,增加白细胞的黏附,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例如,在炎症性肠病患者中,由于肠道菌群失调引发的慢性炎症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增加有关。

肠道菌群与血管紧张素系统的相互作用

肠道菌群可以调节肾素 - 血管紧张素系统(RAS)。某些肠道细菌可以产生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类似物,影响血压的调节。例如,一些乳酸菌能够产生具有 ACE 抑制活性的肽,降低血压。同时,RAS 的激活也会反过来影响肠道菌群的组成。血管紧张素 II 可以改变肠道的血流动力学和微环境,导致肠道菌群失调,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增加心血管疾病的易感性。

心血管疾病对肠道菌群的反作用

改变肠道微环境:心血管疾病患者常伴有血液循环障碍,这会影响肠道的血液灌注。例如,在心力衰竭患者中,肠道淤血会导致肠道黏膜缺血、缺氧,改变肠道的酸碱度、氧化还原电位等微环境。这种变化不利于有益菌的生长,使得肠道菌群失调,有益菌减少,有害菌增多。

药物治疗的影响:心血管疾病患者通常需要长期服用多种药物,如他汀类药物、抗血小板药物等。这些药物可能会对肠道菌群产生影响。例如,他汀类药物可能会改变肠道菌群的多样性,部分药物可能会抑制某些有益菌的生长,或者促进有害菌的繁殖,进而影响肠道菌群的平衡和功能。

基于肠道菌群调节的心血管疾病治疗策略

饮食干预

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以促进肠道菌群产生更多的 SCFAs。例如,燕麦中的 β - 葡聚糖是一种优质膳食纤维,它可以被肠道菌群发酵,增加 SCFAs 的产生,有助于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控制动物蛋白和脂肪摄入:减少红肉、动物内脏等富含胆碱和左旋肉碱食物的摄入,以降低 TMAO 的生成。例如,用植物蛋白(如豆类)代替部分动物蛋白,可以减少肠道菌群产生 TMA 的底物,从而减少 TMAO 对心血管系统的危害。

益生菌和益生元的应用

益生菌补充:补充含有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等益生菌的制剂。这些益生菌可以调节肠道菌群平衡,减少有害菌的数量,降低炎症反应。例如,双歧杆菌可以改善肠道屏障功能,减少 LPS 进入血液循环,从而减轻炎症对心血管系统的损害。

益生元补充:使用低聚果糖、菊粉等益生元。益生元可以选择性地刺激有益菌的生长和活性,间接改善肠道菌群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例如,菊粉可以促进双歧杆菌的生长,调节胆汁酸代谢,对心血管健康有益。

粪菌移植(FMT):对于一些难治性心血管疾病相关的肠道菌群失调,FMT 可能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通过将健康人的粪便菌群移植到患者肠道内,重建健康的肠道菌群,改善肠道菌群的代谢功能和炎症状态,从而对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产生积极影响。不过,FMT 目前还处于研究和探索阶段,需要进一步的临床试验来验证其安全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