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菌群的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QS)是一种细胞间的通讯机制,通过这种机制,细菌能够感知周围环境中同类细胞的密度,并根据细胞数量变化调节基因表达和行为。以下是关于肠道菌群群体感应的详细介绍:
信号分子:
革兰氏阴性菌:主要利用一类称为自诱导剂(Autoinducers,AI)的小分子物质来实现细胞间通信,其中最著名的是 N - 酰基 - 高丝氨酸内酯(N-acyl-homoserine lactones,AHL)。AHL 是一种小的中性脂质分子,由高丝氨酸内酯部分和 4 到 18 个碳原子的酰基侧链组成。不同细菌产生的 AHL 可能有不同的酰基侧链长度和取代基,这使得细菌能够区分彼此释放的信号分子。除了 AHL 外,革兰氏阴性菌还可以产生其他类型的自诱导剂,如 AI-2 等,AI-2 被认为是一种通用的信号分子,可用于不同种属细菌之间的交流。
革兰氏阳性菌:使用由 5-17 个氨基酸组成的小线性或环状寡肽(Quorum Sensing Peptide,QSP)进行细胞间通信。这些寡肽在细胞膜上的 ATP 结合盒转运蛋白的帮助下被分泌到细胞外,并与膜结合的受体或细胞质传感器发生相互作用。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辅助基因调节因子(Agr)就是一个编码肽信号分子 Agr 的四基因操纵子,起到膜结合传感器的作用,调节多种基因的表达。
生理功能:
调节毒力基因表达:许多病原菌利用群体感应来调控毒力因子的产生。例如,大肠杆菌的 AI-3/Epinephrine/Norepinephrine 信号传导系统参与细菌与宿主之间的通讯,帮助细菌适应宿主环境,调控其毒力基因的表达,增强其在宿主体内的生存和致病能力;沙门氏菌的群体感应系统也参与调节其致病性,影响侵袭性基因的表达。
控制生物膜形成:细菌可以通过群体感应来协调生物膜的形成。当细菌密度达到一定程度时,群体感应信号分子浓度升高,激活相关基因表达,促使细菌合成胞外多糖等物质,进而形成生物膜。如铜绿假单胞菌在感染过程中,通过群体感应调控生物膜的形成,增强其对宿主免疫系统和抗生素的抵抗力。
影响细菌运动性:群体感应可以调节细菌的运动能力。例如,某些肠道细菌在群体密度较低时,会通过群体感应系统感知环境信号,增强自身的运动性,以便更好地寻找营养物质或适宜的生存环境;而在群体密度较高时,可能会降低运动性,有利于形成稳定的群体结构。
孢子形成与能力调控:在一些细菌中,群体感应还与孢子形成和能力调控有关。例如芽孢杆菌,当环境条件不适宜生长时,通过群体感应机制感知细胞密度等信号,启动孢子形成过程,以抵抗不良环境;同时,群体感应也参与调控细菌的感受态,即细菌摄取外源 DNA 的能力,这对于细菌获取新的遗传物质、增加适应性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