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除了幽门螺杆菌,这种细菌也会诱发胃癌,《Cell》最新研究揭示新元凶
提到诱发胃癌的 “罪魁祸首”,大家最先想到的往往是幽门螺杆菌(Hp)。作为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 1 类致癌物的细菌,它已被证实与超 90% 的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70%~80% 的胃癌密切相关。但最近,香港中文大学于君教授和沈祖尧院士团队在国际顶刊《Cell》发表的一项研究,给我们敲响了新的警钟:除了幽门螺杆菌,还有一种常见细菌 —— 咽峡炎链球菌(Streptococcus anginosus,简称 S. anginosus),也能诱发胃癌!
打破 “单一元凶” 认知:这种口腔常见菌,竟能 “定居” 胃部搞破坏
在过去的研究中,科学家们大多聚焦于幽门螺杆菌与胃癌的关联,很少关注其他细菌的作用。但于君团队注意到:部分胃癌患者的胃内,除了幽门螺杆菌,还存在咽峡炎链球菌的踪迹 —— 而这种细菌原本更常见于口腔、咽喉部,常与扁桃体炎、牙周炎等感染相关,怎么会 “跑到” 胃里?它和胃癌之间是否有关联?
带着这个疑问,团队开展了一系列动物实验和机制研究,最终揭开了咽峡炎链球菌诱发胃癌的 “完整链条”,结论让人意外:即使没有幽门螺杆菌,咽峡炎链球菌也能单独导致胃癌前病变,甚至加速胃癌发展。
从 “炎症” 到 “癌症”:咽峡炎链球菌的 “致癌三步曲”
为了验证咽峡炎链球菌对胃部的危害,研究团队用小鼠构建了多种实验模型,清晰观察到这种细菌如何一步步 “摧毁” 胃黏膜,诱发癌症:
第一步:突破胃黏膜屏障,成功 “定居”
胃内的胃酸环境本是一道 “天然防线”,但研究发现,咽峡炎链球菌能通过自身分泌的特殊蛋白(如黏附因子),牢牢附着在胃黏膜表面,甚至穿透黏膜层,在胃内长期定植 —— 这为它后续的 “破坏行为” 打下了基础。
第二步:诱发急性炎症,损伤胃黏膜
一旦在胃内 “安家”,咽峡炎链球菌会立即启动 “攻击模式”:它会刺激胃黏膜细胞释放大量炎症因子(如 IL-6、TNF-α),引发急性胃炎。显微镜下可见,感染小鼠的胃黏膜出现明显充血、水肿,甚至糜烂,原本完整的黏膜屏障被彻底破坏。
第三步:长期感染诱发癌前病变,加速胃癌进展
更危险的是,长期感染会让胃部陷入 “慢性炎症状态”—— 这是癌症发生的重要 “温床”。实验显示:
感染咽峡炎链球菌 12 个月后,小鼠出现了慢性胃炎、胃黏膜萎缩(胃腺细胞减少,功能衰退);
18 个月后,部分小鼠出现胃黏膜肠化生(胃黏膜细胞变成类似肠道细胞的形态,是明确的癌前病变);
而在已经携带 “胃癌易感基因” 的小鼠中,咽峡炎链球菌感染能让胃癌的发生时间提前 30%,肿瘤体积也显著增大。
不止 “诱发”,还会 “助攻”:与幽门螺杆菌的 “狼狈为奸”
更值得警惕的是,研究还发现:如果胃内同时存在咽峡炎链球菌和幽门螺杆菌,两者会形成 “协同作用”,让胃癌风险 “1+1>2”。
具体来说,咽峡炎链球菌会通过降低胃内的抗氧化能力、增强幽门螺杆菌的黏附能力,进一步加重胃黏膜损伤;而幽门螺杆菌引发的慢性炎症,又会为咽峡炎链球菌的定植提供更 “适宜” 的环境。这种 “狼狈为奸” 的模式,会让胃黏膜从 “炎症” 到 “癌前病变” 再到 “癌症” 的进程显著加快。
对我们的启示:除了查幽门螺杆菌,还要关注这些细节
这项研究不仅刷新了我们对 “胃癌诱因” 的认知,也给普通人的胃部健康防护带来了新的提示:
别只盯着幽门螺杆菌,口腔健康也要重视
咽峡炎链球菌主要来自口腔,因此保持口腔清洁(如早晚刷牙、定期洗牙)、及时治疗牙周炎、扁桃体炎等口腔感染,能减少这种细菌 “入侵” 胃部的机会。
慢性胃病别忽视,定期检查很重要
如果你有长期胃痛、胃胀、反酸等慢性胃病症状,即使幽门螺杆菌检测为阴性,也建议定期做胃镜检查,及时发现胃黏膜的早期病变。
肠道菌群平衡,或许能间接保护胃部
研究团队后续还发现,肠道内的有益菌(如乳杆菌、双歧杆菌)能通过分泌抗菌物质,抑制咽峡炎链球菌的生长。因此,保持饮食均衡(多吃膳食纤维)、必要时补充益生菌,可能对胃部健康有间接保护作用。
写在最后
从幽门螺杆菌到如今的咽峡炎链球菌,越来越多的研究告诉我们:胃部健康不是 “单一因素” 决定的,而是与口腔菌群、肠道菌群、生活习惯等多个环节密切相关。希望这项《Cell》研究能让更多人重视 “胃部微生态” 的平衡,从细节处守护好我们的 “消化器官第一道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