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菌群藏着自闭症的 “密码”?最新研究发现 94% 准确率的诊断线索
当家长们为孩子的社交障碍、重复行为忧心忡忡时,或许从未想过:孩子肠道里的微生物,可能藏着解开自闭症谜团的钥匙。
香港中文大学黄秀娟团队发表在《Nature Microbiology》上的重磅研究《Multikingdom and functional gut microbiota markers for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 通过分析肠道里的细菌、真菌、病毒甚至古菌,有望实现自闭症的精准筛查。
为什么要盯上肠道菌群?
一直以来,自闭症与肠道问题的 “纠缠” 早已被关注:约 40%-80% 的自闭症儿童存在便秘、腹泻等肠道不适,而改善肠道症状后,部分孩子的情绪和行为问题也会减轻。
这背后是否存在更深层的联系?
研究团队提出大胆假设:肠道菌群的紊乱可能不仅是伴随现象,更可能是自闭症的 “生物标志物”—— 就像血液里的指标能反映身体状况,肠道里的微生物组合或许能成为判断自闭症的 “暗号”。
1627 名儿童的粪便样本,挖出 9 类关键微生物
为了验证猜想,研究团队从中国 5 个地区招募了 1627 名 1-13 岁的儿童,其中包括自闭症患儿和健康对照。通过对粪便样本的宏基因组测序,他们像 “侦探” 一样排查了肠道里的所有微生物:
细菌:51 种细菌在自闭症儿童肠道中数量异常(比如某些促炎菌增多,抗炎菌减少);
真菌:7 种真菌的比例发生显著变化,可能影响肠道屏障功能;
病毒:18 种病毒的丰度差异明显,其中部分与肠道免疫紊乱相关;
古菌:14 种古菌的数量失衡,这类微生物虽少,却可能通过代谢产物影响大脑。
更关键的是,这些微生物的 “异常组合” 并非随机:它们共同影响着 12 条代谢通路,比如某些氨基酸的分解产物可能通过 “肠 - 脑轴” 影响神经发育。
准确率 94% 的筛查模型,靠什么实现?
光发现差异还不够,关键是能否用这些微生物 “组合” 来判断自闭症。
研究团队用机器学习对数据进行训练,最终筛选出 31 种微生物和功能指标,建立了一套诊断模型:
灵敏度 94%:能准确识别出 94% 的自闭症儿童;
特异度 93%:能排除 93% 的非自闭症儿童;
更重要的是:这套模型对男孩和女孩同样有效,打破了以往研究中性别差异导致的偏差。
这意味着,未来或许只需要一份粪便样本,就能通过微生物组合初步评估自闭症风险。
这项研究,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更早的干预机会
目前自闭症的诊断主要依赖行为观察,往往要等到 2-3 岁后才能确诊。而肠道菌群的变化可能更早出现,若能据此开发出筛查工具,就能为早期干预争取时间。
新的治疗思路
既然微生物组合与自闭症相关,那么通过益生菌、饮食调整等方式 “重塑” 肠道菌群,或许能成为改善自闭症症状的辅助手段。
揭开 “肠脑轴” 的神秘面纱
研究首次系统分析了肠道中细菌、真菌、病毒、古菌的 “全家福”,证实了肠道微生物通过多种途径影响大脑功能,为 “肠脑轴” 理论提供了扎实证据。
但别高兴太早,这些问题还没解决
相关性≠因果性:目前只发现微生物异常与自闭症伴随出现,还不能确定是菌群紊乱导致自闭症,还是自闭症影响了菌群。
个体差异大:中国儿童的数据能否适用于其他种族?不同年龄、不同严重程度的自闭症患儿,菌群特征是否一致?
从科研到临床还有距离:这套诊断模型需要在更多人群中验证,才能真正用于医院筛查。
最后,当我们谈论自闭症时,目光往往聚焦在大脑;而这项研究提醒我们:或许该低头看看肠道里的 “小世界”,它为我们提供了一条全新的思路。未来,随着微生物研究的深入,或许 “肠脑同治” 会成为自闭症干预的新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