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STOMER DISPLAY

遇到“你”最好的时光才开始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知识科普

便便也能测自闭症?新研究发现肠道菌群藏着 “密码”,未来或能靠它诊断!

发布时间:2025-07-18 14:27:21

便便也能测自闭症?新研究发现肠道菌群藏着 “密码”,未来或能靠它诊断!

你可能想不到,孩子的便便里,竟藏着与自闭症相关的 “秘密”?

最近,《自然 - 微生物学》(Nature Microbiology)杂志发表了一项重磅研究:香港中文大学的科学家们发现,自闭症儿童的肠道微生物组和普通孩子有显著差异,甚至能据此开发出诊断模型。这意味着,未来通过化验粪便来筛查自闭症,或许不再是天方夜谭。肠道里的 “小世界”,和大脑关系不一般

aeaae8ee-3211-439f-979a-58142e3f29c6.jpg

我们的肠道里住着一个庞大的 “微生物王国”—— 细菌、真菌、病毒,还有一种叫 “古细菌” 的古老微生物,它们共同组成了肠道微生物组。这些小家伙看似不起眼,却能通过一条神奇的 “肠脑轴”,和大脑 “隔空对话”。

什么是 “肠脑轴”?简单说,就是肠道和大脑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紧密相连,互相影响。比如你紧张时会肚子疼,吃坏东西时情绪会低落,都是肠脑轴在 “搞事情”。而肠道菌群,正是肠脑轴里的 “关键信使”,它们的状态可能直接关系到大脑发育和心理健康。

1627 份粪便样本,找出自闭症孩子的 “菌群特征”

为了搞清楚自闭症和肠道菌群的关系,香港中文大学的黄秀娟团队花了 3 年时间(2021-2023 年),收集了 1627 名 1-13 岁儿童的粪便样本,其中 709 名是自闭症儿童,其余是普通孩子或其他疾病(如多动症、皮炎)患儿作为对照。

通过分析这些样本的 “宏基因组”(可以理解为所有肠道微生物的 “基因总和”),研究团队有了惊人发现:

  • 自闭症儿童的肠道里,14 种古细菌、51 种细菌、7 种真菌、18 种病毒的数量和种类,都和普通孩子不一样;
  • 还有 27 种微生物基因、12 条代谢途径出现了明显变化;
  • 最关键的是,他们筛选出了 31 种 “标志物”—— 其中 21 种在自闭症孩子肠道中数量减少,10 种数量增多。

靠便便诊断自闭症?模型准确率很可观

基于这些发现,科学家们用机器学习搭建了一个自闭症预测模型。测试显示,这个模型能通过粪便中的微生物特征,有效区分自闭症儿童和普通孩子,而且在不同年龄、性别的孩子身上都适用。

更特别的是,这次研究首次重点关注了 “非细菌微生物”(比如古细菌、真菌、病毒)。过去大家总盯着细菌,却忽略了这些 “小众居民”—— 而新研究发现,它们在自闭症的菌群差异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不只是诊断,还能帮我们理解自闭症

除了诊断潜力,这项研究还揭示了更多细节:

  • 自闭症孩子肠道中,与 “辅酶 Q10”“维生素 B1” 相关的代谢产物减少了。而这两种物质已知和神经发育、自闭症症状改善有关;
  • 有人说 “自闭症孩子饮食特殊才导致菌群不同”,但研究排除了这个可能 —— 即便控制饮食变量,菌群差异依然存在,说明肠道微生物本身可能和自闭症有更直接的关联。

未来可期,但别太急着 “对号入座”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问:现在就能用粪便检测自闭症了吗?

目前还不行。研究团队表示,这个模型还需要在更多地区、更多人群中验证,才能真正用于临床。但它无疑为自闭症的早期筛查和干预打开了新方向 —— 或许未来,我们不仅能靠肠道菌群做诊断,还能通过调节菌群(比如益生菌、饮食调整)来改善症状。

毕竟,肠道微生物组就像一个 “可调节的靶点”,相比复杂的神经系统,调整起来可能更有操作性。

对于自闭症家庭来说,这或许是一个温暖的信号:科学正在从更多角度破解自闭症的谜题,而每一点进步,都在为孩子们的未来添一份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