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STOMER DISPLAY

遇到“你”最好的时光才开始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肠道菌群

一分钟读懂肠道微生物:人体的“隐形器官”与它的关键使命

发布时间:2025-11-24 16:09:03

前言

随着科学研究不断深入,人体与肠道微生物之间错综复杂的共生关系正被逐步揭示。肠道菌群失衡已被证实与肥胖、糖尿病、阿尔兹海默症等多种疾病密切相关。尽管这一领域仍存在诸多未解之谜,但肠道微生物已成为微生物学、医学及基因组学中最受瞩目的研究方向之一。

一、何为肠道微生物生态系统?
肠道微生物生态系统是指定居于人体消化道内、由数以万亿计微生物构成的复杂群落。据估算,人体胃肠道内微生物总量超过100万亿,其细胞总数曾被认为是人体细胞的十倍,但最新研究修正了这一比例,指出两者数量接近1:1平衡状态。
这一生态系统的建立始于生命早期,其结构受婴儿阶段的多重因素塑造:包括妊娠周期、分娩方式、喂养模式及辅食添加时机,同时受抗生素使用等外部环境因素影响。至成年期,微生物群落整体趋于稳定,但因个体肠型特征、体重指数、运动习惯、生活方式及饮食文化的差异,不同人群间仍存在显著区别。
婴幼儿时期肠道菌群多样性持续增长,至两岁半左右其物种组成、结构复杂度及功能活性已接近成人特征。尽管成年后微生物群落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但仍持续受到外界因素的调节。

二、肠道微生物的组成特征
肠道微生物群落包含细菌、真菌及病毒等多类微生物。在细菌分类体系中,仅有少数门类在肠道中占据主导地位,涵盖160余种菌种。其中厚壁菌门、拟杆菌门作为核心菌群,约占总量90%;放线菌门、变形菌门、梭杆菌门及疣微菌门共同构成补充体系。
厚壁菌门包含乳酸杆菌、芽孢杆菌、梭菌及肠球菌等200多个属,其中梭菌属占比高达95%。放线菌门虽数量较少,但以双歧杆菌属为代表具有重要功能。
肠道不同区段的微生物分布呈现显著差异,这主要受pH值、氧含量及消化液流速调控。小肠因快速排空(3-5小时)及高胆汁浓度形成挑战性环境;而大肠凭借缓慢流速、近中性pH条件,孕育了以专性厌氧菌为主的最大规模微生物群落。
微生物多样性在成长过程中持续丰富,最终形成以厚壁菌门、拟杆菌门和放线菌目为支柱的稳定成人化群落。当年届七旬,消化吸收功能衰退与免疫系统老化将引致菌群变化:双歧杆菌等厌氧菌减少,梭菌与变形杆菌增加,这种多样性衰减可能与老年群体全身性慢性炎症及营养代谢障碍存在关联。

三、肠道微生物的生理功能
凭借其庞大的基因储备与代谢潜能,肠道微生物为宿主提供多重保护机制。其物种多样性、生态稳定性及与宿主的共生关系,共同构成了执行免疫代谢功能的“超级生物体”。
肠道细菌不仅是消化过程的关键调节者,更在胆汁酸、脂质、氨基酸、维生素及短链脂肪酸等营养物质的提取、合成与吸收中发挥核心作用。它们通过维护黏膜屏障完整性阻止病原体入侵,并通过与黏膜免疫系统的持续互动塑造机体免疫能力。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精密机制可能因菌群结构失衡而被破坏。

四、菌群失衡的潜在风险
最新研究突破表明,肠道微生物能通过其食物偏好调控宿主的生理与心理状态。当菌群结构异常导致肠道屏障功能受损,会引发免疫系统过度激活,进而促使全身性炎症反应。这种状态可能损害血脑屏障功能,加剧神经炎症与神经元损伤,最终诱发神经退行性病变。
长期或不当使用广谱抗生素将无差别清除共生菌与致病菌,严重破坏微生物平衡。当敏感菌群被抑制后,耐药菌株(如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对抗生素不敏感的真菌(如白假丝酵母菌)将获得繁殖优势,引发腹泻、败血症、口腔念珠菌病、阴道炎及肛周感染等继发性疾病。